流言: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一定很不幸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一定很不幸。
真相解讀:
不久前,熱播劇《以家人之名》為這個夏天、這個疫情常態(tài)化防護的特殊時期帶來了以“家庭觀念”為主題的熱烈討論。
很多人認為,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很不幸,而《以家人之名》為單親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展現(xiàn)了一個“非血緣家庭”里孩子的成長和救贖,呼喚溫暖親情,弘揚人間真情正能量。那么,單親家庭一定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嗎?形式完整的家庭就一定幸福嗎?而在面對家庭角色缺位時應該怎么做?
缺少一方的愛,會對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人是兩性繁殖的生物,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個體的產(chǎn)生需要生物學父親和生物學母親兩個角色。父親、母親和孩子,這個“三角”在許多人看來是一個完整家庭的象征。按照榮格的觀點,生活在同一個文化中的個體都共享著集體無意識,媽媽代表著哺育、柔和與溫暖,是偏“軟”的一方;而爸爸則代表著力量、勇氣和規(guī)則,是偏“硬”的一方。弗洛姆大概對于父母的角色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強調母親的角色更多是給予安全感,而父親的角色則更多是把孩子從母親身邊帶到外部世界中的渡船人。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
*弗洛姆:奧地利精神病醫(y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
有趣的是,這樣的原型幾乎存在于所有文化中。這表明,“軟硬兼顧”的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比較健康,讓孩子既能獲得安全感,又能勇敢地去探索這個世界。而缺少一方愛的孩子,尤其是童年期沒能和父母建立親密關系的,可能會長時間受到不安全感的侵蝕,不那么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缺愛”家庭都會這樣。不少有覺知的父母雖然選擇了離婚,但一直很好的履行了為人父母的角色。這樣的單親家庭,對孩子而言,也不能算太不完整,父母并沒有因為離婚而缺席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孩子而言,因為父母離婚而獲得傷害的可能性并不大。
形式完整的家庭,孩子就一定會幸福嗎?
事實上,即使是形式完整的家庭也未必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家庭的功能,這個問題從“喪偶式”養(yǎng)育這種說法中可見一斑。這個詞無奈地透露出養(yǎng)育過程中父母一方角色中的缺失。這種情況會出現(xiàn)在父親有“女主內、男主外”思想的傳統(tǒng)家庭中,而更常見的是夫妻二人的養(yǎng)育觀念的不同,導致父親在家庭生活中被邊緣化有關。
實際上,在教育觀念不同的家庭中,喪偶式養(yǎng)育其實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明面上的夫妻沖突中形成的。一般來說,這種養(yǎng)育中的母親相對“強勢”,不認同父親表達愛的方式,漸漸剝奪了父親表達愛的機會。這種養(yǎng)育方式很艱辛:母親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甚至犧牲職業(yè)成長,然而并未收獲認同和謝意;父親的隱忍常常不被看到,經(jīng)常被抱怨、被指責,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挫折、無力和無可奈何,也難以從父親角色中獲得應有的成長。在這樣的關系中,母親往往會出現(xiàn)邊界意識和過度保護的傾向,她們希望培養(yǎng)出有力量感的孩子,但往往事與愿違。
“喪偶式”養(yǎng)育也可能出現(xiàn)母親角色的欠缺,一些家庭中的母親可能是缺乏溫情,且刻意和孩子保持距離感。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漸漸放棄了從母親那里尋求溫暖和關愛的嘗試。這樣的形式完整的家庭,也很難說是完整的。
面對愛的缺失,我們應該怎么做?
在母親較強勢而導致的喪偶式養(yǎng)育中,母親們需要學會放權,認識到父親和母親的愛是不同的。父親的角色是帶領孩子走向社會,只要父親沒有主觀上虐待孩子的意愿,他的行為沒有對孩子造成什么實質性的傷害,母親就可以試著放下焦慮,讓父親參與到孩子的養(yǎng)育中來。
而在單親家庭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其實混雜著其它重要的變量,比如說經(jīng)濟狀況以及其代表的資源。如果這些方面不是問題,單親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來提供一個家庭軟和硬的功能,那么對于孩子成長而言,可能就真的不是問題。
幾乎所有父母都會和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存在差距,因為這種原型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理想的化身。而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現(xiàn)實中。無論是單親家庭還是結構完整的家庭,父母能做的,就是在養(yǎng)育過程中盡力同時給孩子提供“軟”和“硬”的愛,陪伴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