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南北方咸粽子、甜粽子的討論隨著端午節(jié)的到來總會引起熱議,在北方,吃一口甜粽子才算是真正過了端午節(jié),粽子蘸白糖,甜甜糯糯,很有小時候的記憶。在南方,端午日的標配則是品類眾多的咸粽子,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蛋黃粽、辣粽子等等,總有一款是能讓你鐘意。
端午節(jié)吃粽子,千百年來盛行不衰,并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故而端午節(jié)又被有人戲稱為“粽子節(jié)”,可見粽子在端午節(jié)中的重要性。但是,端午和粽子之間產(chǎn)生聯(lián)系卻是在晉代時期,那粽子最初的樣子又是怎么樣的呢?
據(jù)書籍記載,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靈,最早稱為“角黍”,追溯其源頭,“黍”原為中國北方的一種農(nóng)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葉包上黍米,成為類似祭壇上牛頭的形狀,作為祭品,稱“角黍”、“角粽”。東晉范注《祠制》中說:“仲夏薦角黍?!闭f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xiàn),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它沒有味道,也更沒有南北之分。
東漢末年時期,廣東堿水粽開始登場,當?shù)厝擞貌菽净宜蛎祝蛩泻瑝A,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了略帶甜味的粽子。堿水粽除了具有獨特的風味,還能儲存較長的時間,可以保存大半個月。
發(fā)展到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一時期,因為方術之風盛行,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可見晉代時期粽子已經(jīng)成為端午節(jié)的節(jié)氣食物。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節(jié)日和民間四季出現(xiàn)于市場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元代時,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現(xiàn)豆沙、松子仁、棗子、核桃等,品種更加豐富。
宋代的粽子因為文人風雅,又增添了一些雅致,粽子的口味愈加豐富,出現(xiàn)了“艾香粽”和有“蜜餞粽”,蘇東坡更是寫有“時于粽里見楊梅”詩名,可見用水果包粽子已經(jīng)成為當時的飲食風尚。
明清兩代,粽子開始有了獨特的寓意,成為了一種吉祥食品,粽子被包成毛筆一樣粗細,稱“筆粽”,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的粽子,取其諧音“必中”。
而今,隨著食材和用料的豐富,文化習俗和氣候的不同,各地區(qū)就地取材,粽子的演繹隨之更加豐富多彩。客家灰水粽、上海咸蛋黃鮮肉粽、西安蜂蜜涼粽、四川辣粽、蘇州夾沙粽、山東黃米粽子、閩南燒肉粽、星巴克星冰粽。粽子的形狀也從最初單一的模樣,變得更加多樣,經(jīng)典的三角粽、碩大的“枕頭粽”、船型粽……時間向前推進,人們對于食材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也在繼續(xù)前行。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粽子的歷史也是文化變遷的縮影,見證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習俗,一縷箬葉包裹了誘人的口感,也包裹了從古至今四季豐收和國泰民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