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蕭睿 萊蕪一路小學 五年級
10月16日,我們青版財經(jīng)小記者團探訪了嶗山民俗文化村。在民俗文化村展廳內(nèi),擺滿了清朝嘉慶年間到民國的各種形狀各異的展品,以及面人、剪紙、板畫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作品。
非常幸運的是,今天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李文玲奶奶親自教授我們剪紙。李奶奶滿頭銀發(fā),雖70高齡依然精神矍鑠、興致盎然地給我們進行講解。她介紹了剪紙的起源及其中蘊含的精神內(nèi)涵。我想:“讓70歲的奶奶講課,不好好聽講既是對奶奶的不尊重,也是對非遺文化的不尊重,不管能不能懂,我都要把它牢牢記在心里”。
李奶奶還手把手教給我們剪紙方法,告訴我們不論剪得好與不好,都不要否定自己。聽著她的話,我靜下心來,開始跟著李奶奶一步一步學習剪紙。第一步是折,先將紅宣紙對折再對折成小正方形,再從左向右折出一個三角形,把三角形開口對準長邊。第二步是剪,用剪刀將上半部分剪下,剪時要有弧度。接下來剪花紋,先剪一個半圓,再剪掉一小部分,左一道右一道的剪。最后剪掉尾巴上的尖角,展開紅宣紙,一幅孔雀開屏的圖案就躍然紙上了!李奶奶看到我們都學會了后,欣慰地笑了起來!
無可置疑,剪紙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于2009年入選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因此,我迫切想把今日所學分享給周圍的同學們,讓更多同學都來感受非遺的魅力。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飽含深情地寫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我們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努力學習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寶貴遺產(chǎn),并把它們發(fā)揚光大,讓一個個中華少年,續(xù)剪中國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