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一年之中最期待的便是過年了。過年便意味著和親人團(tuán)聚,但因?yàn)橐咔椋芏嗤忄l(xiāng)人都無法回家。這不能阻擋濃厚的年味,也引得人們回味那些舊時光里那些紅色而熱烈的風(fēng)味:可以吃上那帶著濃濃家鄉(xiāng)味道的美食,可以重探家鄉(xiāng)的土地看看家鄉(xiāng)的改變與傳承,可以重溫那些深深印刻在記憶深處的小時候的年味。
“任溶溶成長美文”里藏著小時候的年味記憶,讓我們走近任溶溶先生的兒時記憶,和老先生一起回望他的童年、重溫他兒時的風(fēng)味,一起去探尋年味兒的蹤跡。
這是大作家的童年,是1923年出生上海、1928年到廣州的任溶溶先生的童年。
這是一種現(xiàn)在的小讀者,甚至是大讀者絕對沒有體驗(yàn)過的童年——
“晚上沒有電,靠點(diǎn)火油燈。所以生活時間也主要在白天。10時就吃中飯,12時已經(jīng)在電影院看電影了,晚上早睡。早晨三四點(diǎn)鐘石板街上木屐就踢踏踢踏響,人們上茶樓和上工了。也就在這時候街上叫賣白糖倫教糕、咸煎餅。又一天開始了?!?/span>
新年將至,臘味作為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美食,是家家戶戶必不會少的年貨,各家的臘肉臘腸在臘月便開始腌制和晾曬了,即使是不會腌制臘味的家庭也早早就去臘味店里買回。冬日的臘味是餐桌上的“??汀?,雖是冬日里的“家常配菜”卻也是承載了人們對過年將至、冬去春來的期待,臘味是那帶著咸的年味兒。
在我們的印象里,過年時臘味總是會牢牢把控住我們的口舌。有時吃飯總會拿出臘腸切開來做個開胃菜或是下飯菜;有時炒蔬菜會把肥瘦相間的臘肉放進(jìn)去一起抄,滋滋聲里臘肉的肥油和咸味融進(jìn)蔬菜里,滋味兒更是難得;有時煮咸粥、煮豆絲也會放進(jìn)臘肉臘腸讓粥和豆絲里帶上些肉味。
在任溶溶先生筆下,臘味亦是他深刻于記憶中的風(fēng)味:他總記得廣東的“皇中皇、皇上皇、太上皇。每一家都是呱呱叫的臘味字號”;他懷念自己家 “媽媽親手做的”臘味,他也很愛吃“媽媽做的臘味”,因?yàn)閶寢屩浪粣鄢苑嗜馑詴觥熬莸呐D腸”;他記得小時候和弟弟吃臘腸的情景,他們總是“一根臘腸對半分”。
當(dāng)看到任溶溶先生的《小時候的風(fēng)味》,會發(fā)現(xiàn)橄欖在任溶溶先生的記憶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他回憶中,“鄉(xiāng)下祖居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橄欖樹。樹上結(jié)出一串串橄欖,孩子們就興高采烈,拿長竹竿把橄欖打下來吃,也送去給大人。”
對于橄欖我們并不陌生,它可以生吃、可以腌制后當(dāng)零嘴、可以燒菜,橄欖的核兒還可以刻成名貴的雕刻品。腌橄欖也是年貨之一,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過年家里總會買上一袋黃橙橙的腌橄欖,味道甜甜的有帶著些咸味,常和那些腌話梅、山楂、陳皮放在一起,是過年常吃的腌制品。任溶溶先生也說橄欖是他小時候過年的必備品,因?yàn)椤伴蠙爝€表示好兆頭”,預(yù)示著新年吉祥。在廣東“過年時來客人,送上一杯茶,茶兩邊放兩個橄欖,那就是一杯元寶茶,客人高高興興,就在全盒上放一包利是”。任溶溶先生記憶里,有著元寶茶這樣“橄欖配茶”的茶俗和傳統(tǒng)年俗,是橄欖和茶所帶去的待客年味兒,預(yù)示著新的一年歡迎賓客、開門大吉。
如果說過年有什么炒貨家家都會買,那必是瓜子無疑了。中國人愛嗑瓜子,我們總能看見鄰里聊天的時候一人抓一把瓜子在嗑,看到人們看電視時也常會隨手抓一把瓜子邊嗑邊看。過年時的瓜子更是人人“愛不釋手”的吃食,家家的果盤里必會瓜子的一席之地,無論是葵瓜子、西瓜子還是南瓜子,瓜子總會是那個最先空盤的那一個。
任溶溶先生想,“吃瓜子恐怕是我們中國人的習(xí)俗,外國人似沒有吃瓜子的”。確實(shí),嗑瓜子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xí)俗。平日里人們就老愛嗑瓜子,當(dāng)然這個時候窮嗑,瓜子是人們解個嘴饞、打發(fā)時間、聊天嘮嗑緩解尷尬的好物。到了年三十,嗑瓜子則被賦予了更深的寓意,這天晚上嗑瓜子被叫做嗑窮,意為擺脫貧窮、新年富足,這也是為何瓜子能成為人們過年必備的年貨。
任溶溶先生在他的書中還告訴了我們他兒時在廣東過年不太一樣瓜子習(xí)俗——“紅瓜子”。他“小時候在廣州過年時的全盒,當(dāng)中一格就放瓜子,是紅瓜子”,他便是負(fù)責(zé)全盒,要“一直讓這一格紅瓜子擺得滿滿的”,如果“有人來拜年,總是在這一格上拿幾粒瓜子,放上個紅包,是為‘有銀’”。盡管不同地區(qū)過年時嗑瓜子習(xí)俗略有不同,但這并不妨礙嗑瓜子成為過年走親訪友、拜年問候、提升感情的“輔助神器”,開著電視當(dāng)背景音、邊嗑瓜子邊聊天,這便是過年時平民化的情調(diào)與年味的縮影。
吃,可是《小時候的風(fēng)味》最誘人的地方,除了過年要吃的,這本書說盡了廣東、上海一個世紀(jì)前的風(fēng)俗民情。
正因?yàn)槿绱耍缎r候的風(fēng)味》簡直可以看作另一種形式的“網(wǎng)紅探店記錄”。任溶溶先生將他記憶中最好吃的美味記述在一篇篇小文章里,都是地地道道的廣東美食,絕對不可能看了不流口水,也不可能看完之后不摩拳擦掌地預(yù)備去廣東旅游,就算不準(zhǔn)備旅游,也會忍不住打開美食點(diǎn)評軟件搜索附近的早茶店。
不信?你看!
1.白糖倫教糕
“小販頭上頂著個圓籮筐,一大片白糖倫教糕用毛巾蓋著,你買多少,小販把籮筐拿下來給你切多少。倫教是地名,它這種土產(chǎn)確是廣州大眾化的名點(diǎn)。樣子像松糕,顏色雪白,因?yàn)橛冒滋?;也有用黃糖的,顏色是黃的。這種糕爽滑清甜,老少咸宜?!?/span>
(倫教糕:由秈米粉、西谷米等原料制成的糕點(diǎn),起源于廣東省佛山市倫教鎮(zhèn)。)
2.雞包
“過去我們廣東的雞包子里有一塊雞肉,一塊冬菇,吃雞包有如吃一味小菜冬菇炆雞,太有吃頭了??扇缃竦碾u包只是在包子里放雞肉剁碎的餡,實(shí)在跟吃肉包子差不多,也可以說就是跟吃肉包子一樣,一點(diǎn)意思也沒有?!?/span>
3. 臘味飯
“可能是在廣州十八甫一家臘味店。這家臘味店出售蒸好的臘味飯。我進(jìn)去吃了一盅,太好吃了。臘鴨、臘腸、臘肉都有一點(diǎn),那么多臘味蒸出來的飯有多好吃,可想而知。”
“秋天了,冬天也到了,大家就買點(diǎn)臘味,在家里煲臘味飯吃吃,享受享受吧!”
4. 廣式?jīng)霾?/span>
“在廣州,你到處可以看到賣涼茶的鋪?zhàn)?,兩個大銅煲,斟出來的是滾燙的藥茶。招牌上大字寫的是涼茶,斟出來的茶卻滾燙,怪不得外地人會上當(dāng):走了熱路想喝杯冰涼的茶,結(jié)果卻端來一碗滾燙的苦茶。我小時候最有名的涼茶是王老吉,王老吉老店就在我家附近的鬧市第十甫。那里除了有許多涼茶鋪,還有許多賣生草藥的店?!?/span>
5. 艇仔粥
“我小時候,每星期日早晨總到廣州龍津路一家粥店食牛肉粥,加個蛋在粥里調(diào)勻,真好吃。我在荔枝灣上學(xué),暑假每天到荔枝灣游泳,在那里吃到有名的荔灣艇仔粥。粥中放魷魚絲、海蜇皮絲、蛋皮絲、燒鴨絲等,很有特色。”
“艇仔粥是用柴魚熬的,在粥內(nèi)放入魷魚絲、海蜇皮絲、燒鴨絲、油炸花生米和蛋皮絲等等,很好吃。它也就成了廣州美食。我小時候到荔枝灣游泳,天天吃?!?/span>
(艇仔粥是廣州市的一道傳統(tǒng)小吃,由昔日珠江三角洲的水上游民——疍民創(chuàng)造的,其后又在廣州發(fā)揚(yáng)光大,現(xiàn)為廣東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以粥底綿滑、味道鮮美、口感豐富而聞名于世。)
6. 炒米餅
“記得我吃到的炒米餅不是從店家買來,而是從鄉(xiāng)下帶到省城的。鄉(xiāng)下自家用餅?zāi):统疵追圩龀疵罪灒螤詈拖愀坳愐恺S的杏仁餅一樣。但杏仁餅淡黃色,很漂亮,而炒米餅是淡赭色,并不漂亮,但看了很親切。
炒米餅有的松脆,有的很硬,實(shí)在需要牙力好才能吃。炒米餅內(nèi)還夾有花生米。我小時候一面看書一面啃炒米餅,真開心?!?/span>
這些“探店”報(bào)告,用的都是孩子氣的大白話,可偏偏寫活了小孩子對于童年美味的體會,它們有多好吃呢?——想要“天天吃”,這便是小朋友眼里美食的最高境界了,可謂是大道無形、大音希聲。
過年之時也是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時我們愛展望未來,辭舊時也愛和朋友分享那些純粹而美好的童年舊時光、分享小時候記憶里那些溢滿幸福感的風(fēng)味。在《任溶溶成長美文》這套書中,我們便能看到一個在童年記憶里尋找兒時風(fēng)味的老人,能看到這個老人在追憶小時候的美食,回味小時候的零嘴,回憶小時候的看的戲、看的書、聽的曲。腸粉、南乳、芋頭糕、馬拉糕、云吞、蠶豆、京戲、武俠片……新年里,任溶溶先生還有許多留存在記憶中的《小時候的風(fēng)味》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任溶溶 著
任榮煉 繪
青島出版社
請輸入驗(yàn)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