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魯班,我們都不陌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以巧奪天工之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諸多人們?nèi)粘I钪械挠镁咂餍担蛔馂椤鞍俟ぶ妗?。千百年來,他的故事一直讓大家津津樂道,廣為傳唱,他身上的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更是新時代的精神指引。
青島市話劇院海爾兒童藝術劇團2022年新排的原創(chuàng)兒童劇《工匠·魯班》根據(jù)我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為線索,以“仁愛”“勤勞”“奮斗”“創(chuàng)新”為主題,講述了魯班的成長和他的種種發(fā)明造福于人類的故事。該劇近日在青話小劇場揭開神秘面紗并連演六場,清麗雅致的美學風給首批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原創(chuàng)兒童劇《工匠·魯班》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著古詩書韻的誦讀聲,舞臺投影以諸侯紛爭不斷、天下亂象橫生的戰(zhàn)火拉開序章,將觀眾逐漸代入“春秋五霸”的背景年代。隨著大幕拉開,少年魯班為父解憂,發(fā)明了“鋸子”,隨之走上了學藝之路,成年后的魯班名揚天下,他忘記了父親和師傅的囑托,在各國諸侯爭霸中,他準備幫助楚國攻打宋國,正在臨戰(zhàn)之際,他遇到了前來勸阻的墨子,在與墨子的爭論中,他漸漸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懂得了“天下之仁愛”,也自此尋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為了世間百姓傳遞著工匠大愛的精神。
編劇、導演張鵬表示,“魯班”作為中華民族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齊魯大地上的傳奇人物,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勤勞的集中代表。希望這部作品能將孩子們心中魯班的形象搭建出一個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構造出的知識結(jié)構,讓更多的青少年兒童了解和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傳承民族文化中優(yōu)良傳世的精神,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
作為一部面向兒童的作品,《工匠·魯班》主創(chuàng)力圖將其打造得簡約而不簡單,用清麗雅致、充滿童趣的方式向孩子們傳遞魯班的工匠精神。該劇在舞美呈現(xiàn)上,采用苧麻為幕簾背景,提煉了歷史圖紋元素,融入多媒體展現(xiàn)動態(tài)水墨效果,同時利用景片組合和燈光變化的效果增強背景的流動性,呈現(xiàn)“虛與實”、“寫實與寫意”的審美融合。服裝設計上則是以竹為靈感,以漸變綠色系的拼接手法將國風和現(xiàn)代風相融合,在燈光色彩的運用上也從服裝的色系里高度提煉,輔助全劇整體清麗雅致風格的體現(xiàn)。劇中的人物造型也十分注重以史實為據(jù),兼顧劇中一人分飾多個角色的需要,化妝師在人物身份的轉(zhuǎn)變上突破了傳統(tǒng)賦予的性別定式與束縛,追求男女求共性,既體現(xiàn)出了主要角色的造型特點,也賦予了符號化人物形似的設計,形成迥然不同的人物造型。
演出過程中,魯班通過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制造出了能替鄉(xiāng)親們從事伐木、測量、鑿井等勞作的工具,在他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引領下,臺下的小朋友們也一起思考,每個人都瞪大眼睛仔細觀看,稱贊聲、歡笑聲、掌聲此起彼伏。劇中墨子和魯班演繹的一段止楚攻宋的“春秋大義”,也讓觀眾們理解了“兼愛”二字的含義。
首演當日,特意從城陽帶著七歲半的孩子趕到青話小劇場觀看演出的青話老粉絲說:“一直很喜歡話劇這種舞臺藝術形式,之前給孩子講過魯班的小故事,知道他的一些研究發(fā)明,但是不了解故事的背景。通過話劇了解了春秋戰(zhàn)國的這段歷史,也深刻體會了工匠精神的意義。這一趟來得值得。”
12月14、15日兩晚,《工匠·魯班》在青話小劇場繼續(xù)上演。演出期間,劇場制定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每天兩次對劇場內(nèi)的公共區(qū)域進行全方位消殺工作,筑牢安全防線,為每一個走進劇場的觀眾提供安全保障。
青島財經(jīng)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姜姍
責任編輯:崔現(xiàn)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