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的第一階段于2023年10月1日啟動。CBAM是歐盟碳市場的衍生政策,這一綠色新政也被業(yè)內稱為“碳關稅”。
在第一階段,歐盟碳關稅將瞄準六個碳密集型工業(yè)部門的進口——鋼鐵、水泥、化肥、鋁、發(fā)電和氫氣,要求六個碳密集型工業(yè)部門的出口商向歐盟當局報告其碳排放量。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業(yè)內人士認為,歐盟碳關稅主要目的是支持歐盟碳市場改革,避免高碳排放行業(yè)轉移到沒有建立碳定價或碳價格水平低的國家和區(qū)域。歐盟碳關稅是全球第一個綠色關稅,同時這個措施也將成為貿易壁壘。在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會有更多的發(fā)達國家效仿歐盟來推出各類綠色貿易壁壘,綠色低碳產品將更有競爭力。
面對當前各行各業(yè),尤其是外貿企業(yè)普遍存在的“碳焦慮”,受訪人士認為,對中國企業(yè)而言,歐盟碳關稅的現實壓力局限于鋼鐵和鋁的生產和加工,對中國其他出口產品的影響幾乎為零。
發(fā)展中國家受CBAM影響較大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歐盟碳關稅第一階段從10月1日起,六個碳密集型工業(yè)部門的出口商必須收集碳排放數據,并向歐盟委員會主辦的過渡登記處報告,才能繼續(xù)向歐洲出口。
從2026年1月1日起,六種相關產品類型的進口商每年都必須申報上一年進口到歐盟的商品數量及其嵌入的碳排放量。
對此,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路孚特首席碳分析師秦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歐盟碳關稅拓寬了歐洲碳市場邊界,覆蓋了歐盟以外國家的能源密集型行業(yè)。這個措施確實也是貿易壁壘,因為不同國家的發(fā)展階段不同,能源稟賦和能源結構都不同,一刀切把歐盟碳價套在比如中國出口的產品上,要求中國工業(yè)企業(yè)和歐盟承擔一樣的碳價成本,違背了國際氣候談判框架中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的原則。
同時,標普全球能源轉型與碳市場高級分析師殷雨薇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介紹,歐盟是第一個提出CBAM這個概念的經濟體,但不是唯一一個。在全球范圍內,美國、澳大利亞也都在考慮引進類似的機制。CBAM將撬動一場全球產業(yè)布局、市場份額的大洗牌。碳稅最終會被體現在價格里,因此高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會不斷下降,低碳產品的競爭力則會不斷提高。
殷雨薇認為,從短期來看,中國和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一樣,依賴化石能源和傳統(tǒng)工業(yè)流程,所以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勢必會受到CBAM的影響。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測算,從2026到2040年間CBAM覆蓋的產品碳足跡總量來看,受這一機制影響最大的五個發(fā)展中國家是南非、巴西、土耳其、中國和印度。
歐盟碳關稅是否意味著全球范圍內展開氣候斗爭的開始?冶金工業(yè)規(guī)劃研究院碳資產管理中心負責人趙禹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這是歐洲綠色新政的一部分,旨在幫助歐盟實現氣候減排目標,同時將歐盟本地及進口商品拉到同一碳排放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相對公平的商業(yè)競爭。然而,這并非意味著全球范圍內展開氣候斗爭的開始。盡管歐盟首先采取了這一行動,但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可能仍會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
趙禹程認為,歐盟碳關稅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促進國際貿易的綠色化。歐盟通過碳關稅等措施,某種程度上將推動全球范圍內的低碳轉型,促進全球貿易向綠色低碳的方向發(fā)展。對于那些已經采取行動減緩氣候變化,并具有低碳技術和供應鏈優(yōu)勢的國家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機遇。他們可以通過出口低碳產品和服務,帶動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不過,歐盟碳關稅的實施也對國際貿易帶來挑戰(zhàn)。對于那些尚未采取行動減緩氣候變化,或不具備低碳技術和供應鏈優(yōu)勢的國家來說,碳關稅等措施可能會導致出口成本增加,使出口收益下降。因此,對于國際貿易來說,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好策略是共同合作,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全球貿易的綠色化低碳化。
哪些出口產品要交“碳關稅”?
2022年12月12日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達成臨時協(xié)議之后,CBAM的產品范圍已最終確定,覆蓋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和氫這六種產品,并且每一種產品都通過歐盟海關稅則號(CN code)給出了清晰準確的范圍。
業(yè)內普遍認為,歐盟碳關稅整體對中國外貿影響并不顯著,不過我國的鋼鐵、鋁等行業(yè)將會受到影響。
殷雨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預測,在2026到2040年間,中國出口到歐盟的、CBAM覆蓋的產品約為8.69億噸,其中42%是鋼鐵,8%是水泥,6%是鋁。在現有CBAM機制下,需要付費的含碳量約為2.01億噸,其中85%來自鋼鐵產品,6%來自水泥,4%來自鋁。
倫敦大學學院基建轉型教授、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常委梁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歐盟碳關稅對企業(yè)的影響取決于五個因素,即歐盟如何開展對CBAM產品進行碳排放核算(包括多大的靈活性),歐盟碳配額價格水平,我國產品排放水平及我國碳定價體系的狀態(tài)(包括碳市場覆蓋范圍、拍賣比例和配額價格水平,或碳稅),歐盟相關產品免費配額比例。
梁希進一步解釋,由于免費配額比例在歐盟碳關稅開征第一年(2026年)仍處于高水平(97.5%),對于碳排放足跡低的出口產品可能不受影響,預計到2030年免費配額比例降低到50%時將對出口產品產生實質影響。而到2034年,免費配額比例降至零,意味著CBAM涉及產品必須按照歐盟碳價格繳納碳關稅。按照納入CBAM的海關稅則號進行細分,目前覆蓋大約700萬噸鋼鐵和鋼鐵制成品出口量,假設到2034年按每噸粗鋼生產排放1.6噸二氧化碳和60歐元碳配額價差,屆時將涉及6.7億歐元碳關稅。這僅僅是按照目前水平的預測,出口量、碳排放水平、噸鋼排放因子、中國碳市場發(fā)展情況和配額價差屆時都可能發(fā)生很大變化。
對于我國出口企業(yè)普遍存在的“碳焦慮”,業(yè)內人士認為大可不必。
海華永泰(北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吳必軒在其《這些大塊頭行業(yè)不會被征收“碳關稅”,誤讀掩蓋真正風險》一文中指出,歐盟碳關稅是為了把歐盟碳市場施加給自己企業(yè)的“碳成本包袱”原樣復制給進口產品。如果某個行業(yè)根本不在歐盟碳市場里,那么就沒有道理對相應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
吳必軒認為,對中國企業(yè)而言,歐盟碳關稅的現實壓力就局限于鋼鐵和鋁的生產和加工,因為中國的水泥和化肥對歐出口很少,氫和電力出口均為零。而對于鋼鋁行業(yè),CBAM碳核算的系統(tǒng)邊界就是減碳壓力的邊界,這個系統(tǒng)邊界絕不會把所有排放都收進來,因為CBAM跳不出歐盟碳市場的框框。
汽車、機械、服裝和光伏,將來都不會被征收“碳關稅”。吳必軒認為,“對CBAM(歐盟碳關稅)影響的第一層誤判是假定CBAM會擴展到汽車、光伏等深加工產品甚至是所有出口產品,主要是因為國內對歐盟碳市場不太熟悉。退一萬步講,即使未來歐盟決定對汽車、機電等產品征收CBAM,這一壁壘也缺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p>
中國碳市場未來需探索國際化
我國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啟動,未來探索碳市場國際化是一大趨勢,我國碳市場需要邁出哪些步伐?
在梁希看來,關于碳市場有三個因素需要考慮。一是歐盟和中國碳市場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兩地發(fā)展水平也有很大差異,歐盟需要加快絕對量減排,而中國在努力實現2030年前達峰。我國的全國碳市場還不覆蓋歐盟CBAM涉及的行業(yè)。我國碳市場以免費配額為主,配額拍賣在全國碳市場還沒啟動。即便全國碳市場啟動了拍賣,受電力行業(yè)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預計未來十年碳市場的配額拍賣比例不會上升很快。
二是我國的碳減排邊際成本與歐盟也有很大差異,減排目標和減排邊際成本決定了碳價格水平,會直接導致碳市場配額價格長期存在較大差異。
三是政策組合與協(xié)同程度差異很大。如果我國碳市場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碳減排政策工具,我國碳市場的配額價格會更高,也就意味著相關出口產品交給歐盟的碳關稅會降低。然而實際上,在碳市場以外,我國還有其他促進減排的政策工具,比如嚴控兩高項目建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及考核、提升能效的強制舉措和激勵等各種政策,在整體減碳目標恒定情況下,其他政策很可能弱化碳市場價格信號,需要系統(tǒng)性考慮如何協(xié)同和修補。
“因為目前歐盟CBAM涉及的出口產業(yè)產值并不是特別大,可能短時間難以引發(fā)中國碳市場較大的變化?!绷合O?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隨著美國、英國等其他發(fā)達國家推出類似機制,中國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提升碳市場職能,以碳市場代替其他并行減碳工具,覆蓋更多的行業(yè)。也可以研究如何建立高碳價格和高比例有償配額分配的政策環(huán)境,把部分碳市場配額拍賣的稅收收入用于激勵減碳工作做得比較好的企業(yè)。另外,也可以在區(qū)域碳市場探索試點,比如廣東省、上海市能否提前試點較高的碳價格和拍賣比例的政策。
對此,秦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首先CBAM是允許出口商扣除已經在本國支付的碳價,不過需要根據免費配額的比例來調整。當然,中國和歐盟國情不同,減排成本不同,在今后10年甚至20年內碳價都不可能趨同。但是中國全國碳市場陸續(xù)擴容,納入更多工業(yè)行業(yè),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核算體系,對于應對CBAM能起到作用。另外就是逐步減少碳市場的免費配額比例,從強度目標改為和歐盟更接近的絕對總量目標,配額總量逐年下降,并且陸續(xù)引入有償發(fā)放配額。
歐盟碳市場已經運行18年,進入成熟階段。而中國的碳市場才剛剛起步,還需要一些時間來完善。秦炎認為,展望今后,歐盟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會越來越少,配額總量和交易流動性會越來越差,歐盟就需要考慮和更大的碳市場進行連接,比如中國碳市場。所以,中國碳市場逐步完善和夯實數據基礎,擴大覆蓋的企業(yè)行業(yè),今后有很多機會可以和歐盟或者國際碳市場對標互通。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