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路上林立著多家教育機構。
文/圖 半島記者 李珍 實習生 韓雨潔
10月13日是周日,早上10點,家教老師會準時到初三學生小王位于山東路的家中給她上語文輔導課。中午12點下課后,小王只有半小時的吃飯時間,12點半她就要出發(fā)去臺東上物理課。物理課后,還有一節(jié)舞蹈課在等著她。下午5點30分,小王在車上把晚飯解決掉,她還要趕緊去輔導班上數(shù)學課。晚上8點,所有的課程終于上完,這一天,小王課時費共消耗1340元。“現(xiàn)在的初中生確實太累了,一到周末就要上各種輔導班,家長的花費也不少。”這是很多家長的共識和無奈。到底有多少孩子在上輔導班?花費多少?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風潮
“別人都報,我們不報也不行”
在調查中,記者采訪了29名學生家長,以及12位教育行業(yè)工作者,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初中生每月在課外輔導的費用平均在3000元左右。
家住山東路的小劉目前在市北區(qū)某私立中學就讀,小劉每周末都要上三個輔導班——語文、數(shù)學和體育,每門課各上兩小時。其中語文和數(shù)學是一對一的教學,每月開銷大約在3500元,占到家庭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說起輔導班的開銷,小劉的媽媽介紹說:“這孩子就是個碎鈔機。我們?yōu)榱怂蠈W方便還特意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還好有孩子姥姥支援,要不然早就喝西北風了。”
與小劉就讀于同一所私立中學的小孫,也上了很多輔導班。小孫今年上初三,她母親告訴記者:“這是最后一年了,錢不錢的真的是次要的,最主要是能提高孩子的成績,別耽誤時間,現(xiàn)在孩子的時間是最寶貴的。”
李敏(化名)就讀于青島39中市北分校,今年上初二,父母是生意人,收入不穩(wěn)定。李敏的媽媽告訴記者,孩子每月在課外輔導上的開銷大約2500元。“這還是平時,如果是寒暑假,費用得翻一番。”李敏的媽媽說,“但是你不報也不行,班里同學都報班。”
小周今年上初一,九月份剛升入青島33中,日常他吃穿都很節(jié)儉,據(jù)了解,小周每月在輔導班的開銷大約3500元。當記者問3500元占家庭總收入的多少時,小周的媽媽低頭沉默了幾秒鐘,抬起頭來說:“一半吧。”
■無奈
初中生課外班一年花七八萬
張老師之前在青島某教育機構從事管理工作,據(jù)她介紹,有個初中學生之前在她工作的教育機構學習,每月花費7000多元。在她的職業(yè)生涯中,家長一次性在教育機構給孩子預存七八萬元學費的不在少數(shù)。張老師告訴記者,七八萬元也就夠一個孩子學一年。“我了解到,還有學生家長一次性預存20多萬元學費的情況。”
在記者采訪的29名學生家長中,有11個家庭在課外輔導班方面給孩子花費在3001元~4000元,占比最大,37%左右。另外每月花費2001元~3000元的家庭占25%,1000元~2000元的家庭占比20%,每月花費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17%左右。
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一次性的,不能重新再來。家住李滄的孫先生的孩子目前是一名初二學生,每周末在市北區(qū)一個教育機構補習。他告訴記者:“家庭條件哪怕不是很好,也不能耽誤了孩子的教育。”孫先生的孩子每周自己去輔導班上課,要倒3趟公交車。
近日,韋德英語資金鏈斷裂后,學員仍要還教育分期貸款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青島也有家長在教育投資時提前消費,刷信用卡或者分期貸款支付學費。
■意外
有家長選班忽略教學資質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升學壓力下,學生家長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青島的教輔行業(yè)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許多人都看好了這個行業(yè),希望能賺取利潤,但并不是所有機構都有辦學資質。
2018年10月31日,青島市市北區(qū)教育局、李滄區(qū)教育體育局發(fā)布無辦學許可名單,共涉及53家培訓機構。
2018年,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國辦發(fā)〔2018〕80號)和《關于切實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教基廳〔2018〕8號)等文件。在《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和《關于規(guī)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中,對教師資質、機構場地設施等提出了硬指標,而且明確規(guī)定校外培訓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或者60個課時包。
王女士家住市北區(qū),她的女兒目前就讀于青島65中,記者問是否在意辦學機構資質時,王女士不假思索地說:“當然在意啦,但是在報名的過程中,也從來沒有提出查看任何機構的資質。”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家長都表示,不在乎機構是否有資質,選擇的標準也大多是“朋友介紹說教得好”這樣的理由。
39中市北分校李同學的媽媽說:“我不在乎它(教育機構)是否有資質,只要孩子提成績就行。有的家長可能會選擇知名度大一些、品牌大一些的,但我不會。”
就讀市北區(qū)某私立中學的劉同學的媽媽說:“選擇教育機構都是朋友之間相互打聽,我們有一個從小學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媽媽群,平時會在里面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焦慮的時候會相互取暖,鼓勵。”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