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好的一些英文著作。
1. 《論免疫》
作者 Eula Biss 是西北大學的一名教授,也是 Essay Press 的創(chuàng)始人。Biss 由自己初為人母的親身體會出發(fā),對藥物與免疫的迷思及隱喻進行了細細考察。Biss 想知道,對于孩子和更大范圍的社會來說,疫苗的意義何在。這本非虛構(gòu)著作也追溯了免疫藥物的歷史,并由個人化的生動故事推動,對免疫運動進行探索。
2. 《九月里的 13 天:戴維營里的卡特、貝京、薩達特》
《巨塔殺機》作者 Lawrence Wright 的新作,對 1978 年戴維營歷史細致嚴謹?shù)淖肥觥_@個地方有史以來就遍布沖突。無與倫比的中肯之作。
3. 《僵尸派對》
這本書從伊拉克人的視角出發(fā),透視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現(xiàn)實性與超現(xiàn)實,充滿力量,令人心折。自我流放的作者 Hassan Blasim 文筆十分了得,既睿智又有震懾力,風趣并且扣人心弦,堪與果戈里、波拉尼奧、博爾赫斯這樣的文豪比肩。
4. 《利莫諾夫》
絕非那種平庸規(guī)矩的傳記,而是對愛德華·利莫諾夫爭議一生的迷人記述。俄羅斯極右作家愛德華·利莫諾夫見證并書寫了俄羅斯的數(shù)次變革。他同情塞爾維亞戰(zhàn)犯,是普京的眼中釘。他在紐約揮斥方遒,在巴黎也談笑風生。
5. 《離開了的和守候著的》
意大利女作家 Elena Ferrante 有“當代簡·奧斯丁”之稱,她的一系列取材于那不勒斯的小說已經(jīng)在現(xiàn)代文學界站穩(wěn)了腳跟。新書描寫的是一對少女朋友 Elena 和 Lila 的復雜關(guān)系,也是其中最棒的。
6. 《七起殺人事件的簡史》
這本書記錄了牙買加歷史上三段動蕩不安的時期,中心線索是對牙買加音樂人鮑勃·馬利的刺殺事件。敘述中所充斥的種種聲音,比如政府工作人員,樂隊成員,前女友們,等等,構(gòu)成了令人震驚、腦洞大開又血脈賁張的“羅生門”。
7. 《關(guān)于移情測驗的隨筆》
Leslie Jamison 的處女作,對痛苦的本質(zhì)做了執(zhí)著而嚴苛的探尋。她對身邊人、真人秀、音樂、電影、文學等等素材的觀察和積累,幫助她深入持續(xù)地刺透如下社會現(xiàn)象:貧窮旅游、監(jiān)獄生活、偶發(fā)暴力行為、墮胎、爛桃花以及人們對女性藝術(shù)家千瘡百孔創(chuàng)傷生涯的刻板想象。
8. 《Bark》
作者 Lorrie Moore 的第四部作品,人物似乎擁有了一種圓滑而犀利的敘事本領(lǐng)。主角不再是年輕女子,而是離了婚的女性形象。悲傷情調(diào)似乎壓倒了幽默的部分,但作者的完美融合、真摯與智慧又使得這種情緒不致失衡。沒人能夠真切了解神秘 Lorrie Moore 的生活情形。
9. 《狗》
這本書的主角沒有名字,是一個在迪拜流浪的美國人。他在一個富有的黎巴嫩家庭里擔任“管家”,對身邊的不倫行為視而不見,最后終于在虛無中擁抱絲網(wǎng)。他迷失在了唯一一個有可能接受他的社會,卻依然未能避免毀滅的命運。
10. 《深沉的黑暗:被困智利礦井 33 人的未知故事與求生奇跡》
普利策獲獎者、記者 Héctor Tobar 的新作,他重訪了 2010 年被困 San José 礦井 600 多米深地下的 33 名智利礦工,敘述中充滿同情卻毫無獵奇之處,對曠工們獲救之后遭遇的媒體轟炸也有犀利記述。
這本書的主角沒有名字,是一個在迪拜流浪的美國人。他在一個富有的黎巴嫩家庭里擔任“管家”,對身邊的不倫行為視而不見,最后終于在虛無中擁抱絲網(wǎng)。他迷失在了唯一一個有可能接受他的社會,卻依然未能避免毀滅的命運。
10. 《深沉的黑暗:被困智利礦井 33 人的未知故事與求生奇跡》
普利策獲獎者、記者 Héctor Tobar 的新作,他重訪了 2010 年被困 San José 礦井 600 多米深地下的 33 名智利礦工,敘述中充滿同情卻毫無獵奇之處,對曠工們獲救之后遭遇的媒體轟炸也有犀利記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