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每一對邁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最初的愿望,可有一對結婚50余年的原配夫妻多次對簿公堂鬧離婚,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75歲的李某是一名退休老師,1969年與妻子張某結婚,而張某目不識丁,結婚多年一直缺乏共同語言。
2017年以來,李某兩次主張離婚,但妻子張某堅決不同意。兩人現(xiàn)只有一處住房,而李某在2019年因與妻子吵架便搬走獨居,兩人分居至今?,F(xiàn)李某患病,仍然堅持起訴離婚,即便雙方已無任何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可能,張某仍然不同意離婚。
了解到兩人情況后,萊西市人民法院的法官犯了難。李某即使患病獨居也不愿老伴兒陪伴,且已多次起訴離婚,雙方也因感情不和分居多年,“判離”似乎是必然結果。但兩人僅有一處住房,如何解決離婚后居住問題?張某每月只有200元養(yǎng)老保險收入,而李某雖然每月有7000元的退休金,但身體患病,需要旁人護理照顧,又與兒子關系不睦,雙方養(yǎng)老問題如何解決?從保障兩名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養(yǎng)的角度考慮,法官對這一對高齡原配夫妻的離婚案保持審慎態(tài)度,決定在調解上下功夫。
在調解過程中,雙方均同意將唯一一處住房留給被告張某,但張某主張李某還應當給付一部分費用保障其離婚后的生活,對此李某堅決不同意,認為其同意將房屋給張某已經(jīng)作出了巨大讓步,雙方因此僵持不下。
在庭審中,法官發(fā)現(xiàn),張某是通過鄰居聯(lián)系的司法所進行法律援助,便想到以鄰居為突破口做調解工作。隨后向該鄰居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并與雙方兒子進行溝通,告知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
最后,法官聯(lián)合鄰居、律師、司法所4次上門調解,多方幾番勸說,從情理法的不同角度進行釋法明理,最終雙方對離婚后給付生活費的數(shù)額達成了一致,該案得以成功化解。
【法官后語】
本案是老年離婚的典型案件。近年來,老年離婚案件數(shù)量逐漸增多,若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的相關規(guī)定,可直接判決離婚,但“少時夫妻老來伴”,當激情逐漸淡去之時,老年夫妻之間更多的是對一份承諾的信守和由此演變而來的符合公序良俗的家庭責任和社會擔當。
老年婚姻關系的解除,不能簡單等同于一般離婚案件,其產生的影響牽涉至其子女、甚至于孫子女在內的多個家庭。在審理老年離婚案件時,應認識到老年夫妻之間已經(jīng)有數(shù)十年的磨合,雙方如能念及多年的夫妻情分、念及對自身對家庭應有的責任,共同努力,雙方還是具有重歸于好的可能性,從而更加慎重的審理老年夫妻離婚案件,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提高社會幸福指數(shù)。
青島財經(jīng)日報/首頁新聞 記者 劉瑞東 通訊員 王濤 譚美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