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診市立醫(yī)院、打卡圣保羅教堂、重溫“波螺油子”、暢游觀象山公園、換乘1號線,以上種種,因為青島地鐵4號線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的投入運營變得更加方便。
地鐵4號線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位于江蘇路與膠寧高架路交叉口,沿江蘇路呈南北方向布置,共設置2個出入口及兩組風亭組。其中D出入口位于蘇州路西側;E出入口與無障礙電梯井位于江蘇路、觀象二路與膠寧高架路三角地內,西側為圣保羅教堂,東側為定位“波螺油子藝術谷”的蘇州路一期風貌建筑改造項目。車站總建筑面積16350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積1555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800平米。車站周邊醫(yī)療、教育、旅游資源豐富,車站的開通進一步釋放4號線的潛能,為老城區(qū)帶來了更多活力。
用心良苦:老城建地鐵用上“繡花功夫”
知來路,方能明去處。老城區(qū)里有城市的“來路”,是城市的根和魂?;谝陨蠈铣菂^(qū)的理解,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建設期間,既顯示了大刀闊斧的魄力,也使出了“繡花功夫”。
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是4號線軌面埋深最深的車站,達49.7米,穿越青島市歷史文化街區(qū)核心保護范圍,站點周邊分布大量文物、歷史建筑和傳統(tǒng)風貌建筑。車站上方的近百棟老舊建筑,對地下施工震動極為敏感。但站內施工洞口多,全為小近距離開挖施工,需要密集爆破。
車站的施工出入口距離圣保羅教堂最近處只有9米多,距離江蘇路44號風貌保護建筑最近處只有4.78米。
同時,該車站獨特的造型也給施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傞L183.2米的車站整體結構呈“品”字型布局。另外,地面施工場地十分狹小,僅有一條斜井及臨時豎井作為施工通道,車輛出入運輸條件受限。其中,3號風亭及D出入口位于蘇州路風貌保護區(qū)征收地塊內,場地狹小,緊鄰老舊房屋,豎井及暗挖洞開挖地質為中風化巖。
施工的出入口不僅距離老建筑近,而且出入口主體結構需上穿、下穿、破除既有龍山地下人防工程。車站的部分暗挖段位于三條道路的交叉口位置,地面車流量大。另外,E出入口拱頂距地面最近約4.35米,且附近居民區(qū)密集,是4號線施工難度最大的一個出入口,也是全線重難點車站之一。
既要推進工程建設,又要保護好周邊的建筑,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考驗著地鐵建設者的智慧?!盀楸Wo地面老舊建筑群穩(wěn)定性,我們采取了多項科學管理和技術手段,同時兼顧復雜的車站結構設計,針對不同的施工部位采用了不同工藝,力求保障結構穩(wěn)定最大化?!鼻鄭u地鐵集團第一建設分公司業(yè)主代表于明介紹說,在青島市市政公用工程質量安全監(jiān)督站指導下,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首次創(chuàng)新采用了“一個掌子面,兩種開挖方式”的施工方法,即掌子面上半部分采用靜態(tài)開挖,下半部分采用弱震動控制爆破技術,這一創(chuàng)新不僅解決了施工難題,也確保了周邊建筑的安全。同時,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原則,有力保障了車站施工穩(wěn)定推進。
車站建設過程中,力求保障結構穩(wěn)定最大化
只此蒼穹:車站有內涵盡攬“觀象風云”
記者在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看到,墨綠色的出入口與教堂高大的方形鐘樓互為映襯,交疊成為獨特的景觀。E出入口與無障礙電梯井通體墨綠色的外觀,配搭同色系龍骨結構的全景玻璃拱式頂棚,再加之旁邊花草簇擁,這一高一低之間的落差,襯托出錯落有致的丘陵地貌,成為與老城區(qū)和諧共生的一部分。
地鐵站的設計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共生
自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E出入口走出,順著僻靜的觀象二路前行,便可登上觀象山。這座幽靜的小山是中國氣象學會的誕生地,不僅擁有德占時期的觀象臺——“石頭樓”,還有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圓頂天文臺,入選當時的青島十景之一的“穹臺窺象”。
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的車站空間藝術設計充分考慮了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人們步入車站,就能體會到歲月流轉之中的“觀象探秘”,可以領略天文學家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車站內,使用了GRC、真石漆、熒光涂料、藝術裝置、藝術燈光等現(xiàn)代材質和工藝,配以LED高清屏和智能服務器、數(shù)據(jù)傳輸設備、視頻與數(shù)碼創(chuàng)作等科技手段,在頂部模擬出宇宙星系的浩瀚與深邃,在匆匆行程中,既能體味到天文學家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也能邂逅豐富夢幻的藝術效果與感受,實現(xiàn)藝術與科技的對話和融合。
站內設計集中展現(xiàn)“穹臺窺象”人文景觀的精神內涵
據(jù)介紹,地鐵4號線采用“太平旭日,山海暢行”設計主題,從城市底蘊、綠色宜居與山海風光三個方向,折射出百年青島的歷史底蘊與開放包容、多元交匯的城市基因。在這一設計思路引領下,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整體空間設計趨于輕松與浪漫,散落無序的星體分布帶來夢幻感;中間幾何形態(tài)化的裝置采用更加扁平化的設計,消隱在天花上的宇宙星系中;將蓋氏赤道儀、報時球等代表性儀器作為主要元素,結合天文學家的觀測研究手稿,集中展現(xiàn)“穹臺窺象”的人文景觀精神內涵,紀念孫壽甡、劉麟仲等天文學家做出的突出貢獻,站內空間成為彰顯城市文化的最直觀、最顯現(xiàn)的載體。
大象無形:最美風亭組融入“波螺油子”
如果把地鐵比作一個人,出入口大約像地鐵的“一張臉”,風亭組則可謂是它的“鼻子”,是地鐵站內外空氣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E出入口的正對面,江蘇路的路牌邊上多了一組漂亮的建筑物,通透的外部框架,與不遠處的“波螺油子”相呼應,不規(guī)則的幾何形建筑元素,猶如一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這種獨特的錯落方式,增強了青島老街的儀式感,而這,就是青島地鐵4號線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3號風亭組,也是青島地鐵最特別的一組風亭組。風亭組緊鄰青島市“波螺油子”城市更新項目,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
與周邊的口袋公園風格和諧統(tǒng)一
風亭成為老城景觀的一部分
“波螺油子”順山而建,形成于青島開埠初期。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這條小路被鋪上了馬牙石,并在旋轉蜿蜒間將膠東路、熱河路、無棣一路至四路等幾條路連接了起來。而今,蘇州路一期風貌建筑改造項目由青鐵商業(yè)公司實施,為提升城市品質,推動歷史風貌建筑的活化利用,加快推進歷史城區(qū)保護更新,對蘇州路28號、江蘇路77號甲、江蘇路79號、江蘇路81號、江蘇路83號建筑進行修繕更新。項目實施后將結合片區(qū)發(fā)展,引入藝術策展沙龍、時尚品牌集合店、設計師品牌體驗店、餐飲等業(yè)態(tài),打造公眾開放的藝術生活社區(qū)。
蘇州路一期風貌建筑改造項目效果圖
紅瓦洋房多錯落,光影斑駁故事多。從蘇州路上的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D出入口出來,映入眼簾的老建筑都很有年代特色。蘇州路沿山坡道路修建,依地勢修成了馬路,直通往“波螺油子”。兩側的建筑層疊相連,有德占、日占時期的獨棟別墅,也有筒子樓,以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單元樓……紅瓦的屋頂,灰色的墻面,花崗巖筑基,上圓下方的窗戶,沒有柱飾的門柱,一座座貌似雜亂而擁擠,實則豐盈且生動,一次性涵蓋了不同時期的民居樣本。
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風亭組,打破了地鐵組合風亭的傳統(tǒng)造型,在立面巧妙地利用“拉高壓低、形體切削”的策略,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將建筑體量盡可能壓縮到最低,重塑地鐵組合風亭的新形象。
出入口周邊的口袋公園也已建造完成,每一個細節(jié)的雕琢,都精益求精,在有限的場地空間內植入休憩與觀景空間,穿插層次豐富的綠化,打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景觀休憩空間,從而使巨大的地面設施消融到景觀環(huán)境之中,成功地弱化了新建設施對該區(qū)域歷史風貌的影響,為青島市城市“微更新”提供了一個樣本。
青島地鐵第一建設分公司充分利用歷史城區(qū)稀缺的建設用地,以“兼顧功能、景觀消解”為原則,歷時數(shù)年,與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以及青島市歷史城區(qū)更新改造指揮部共同深入研究,數(shù)次會同各部門現(xiàn)場踏勘調研,邀請青島市人文、歷史、建筑等方面的資深專家召開方案論證會,以促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更新、歷史風貌保護的協(xié)調發(fā)展。
青島地鐵深入研究觀象山(市立醫(yī)院)站特殊的區(qū)位,以城市歷史街區(qū)保護與更新為契機,探索軌道交通設施與歷史建筑、城市綠化景觀的有機融合,提升了周邊居民與游客的觀覽體驗。通過歷史城區(qū)一角的城市微更新,實現(xiàn)“交通功能、城市環(huán)境、人居體驗”的三重提升,打造了城市軌道交通設施與歷史街區(qū)復興更新有機結合的范例。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